马亮:为大学生返乡提供便利,把隔离点变成招才点
2022年5月24日,成都,上海返蓉大学生集中医学观察地点。图为集中医学观察点监控室。红星新闻 王欢。来源:人民视觉
文丨马亮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需要,上海、北京等地高校陆续要求在校大学生有序返乡。大批大学生大规模集中提前返乡,给接受大学生的各地政府带来了挑战,而这些大学生面临的隔离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首先,多数返乡大学生被要求自费隔离,时间短则7日,长则14天。但是,大几千元的隔离费用并非小数目,往往相当于大学生一年的学费。比如,一些地方开出的隔离收费标准高达每日500元,令抵达目的地的大学生当场崩溃,直言没想到、付不起。
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的隔离政策“层层加码”,各级政府部门的隔离要求不一致乃至自相矛盾。比如,隔离点的住宿条件、隔离收费标准、隔离时长等具体政策不明确,令大学生的返乡路途道阻且长。
疫情期间的大学生返乡既对当地政府提出了防疫要求,但同时,也为打造本地城市名片提供了机遇。当前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而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在于人才的吸引和汇聚。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卷入“抢人大战”,不惜花费重金延揽高学历、高层次的青年人才。作为高学历人才,大学生的去留对各地城市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能够抓住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窗,为返乡大学生做好防疫服务工作,把流出去的大学生争取回来返乡创业就业,那么就会占尽先机并赢得“抢人大战”。
从全球人才流动历史和发展趋势来看,过去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脑流”),大量高端人才流入发达国家留学、就业并居留,使全球人才天平显著失衡。如今,全球人才流动出现明显的人才环流,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和从业者从发达国家返回发展中国家,世界人才天平也因之而出现逆转和再平衡。
类似地,中国国内人才的跨地区流动也可能会出现同样的趋势。当青年人选择“逃离北上广”时,二三线城市的家乡就可能成为他们心仪的目的地。特别是对作为大学生主流的00后而言,调查数据显示他们和80后、90后的前辈相比,对大城市更不“感冒”,反而对中小城市情有独钟。今年国家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小县城要以此为契机,出台更多有利政策,吸引本地流出的人才返乡落户。
人才吸引力不足的中西部地区和高校资源紧缺的城市,尤其需要在返乡大学生方面做文章。过去是“孔雀东南飞”,大量人才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地流动,中西部地区往往一才难留。如今和未来则会有更多人才选择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而当地政府则应抓住这一人才环流的难得契机,加速推动本地流出的人才返乡创业就业。
和异乡人相比,返乡大学生的家乡认同感和家庭归属感更强,更愿意留下来投身家乡建设。大学生在疫情期间往往也会更关注本地情况,多日的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也会让他们更愿意了解本地政策。很多大学生高中一毕业就离开了家乡,可能对自己的家乡不甚了解,也不清楚家乡的发展和变化。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的窗口期,是不可多得的大好机会。当地政府可以加大人才政策的宣传推介力度,吸引更多返乡大学生选择在本地创业就业。
往年很多地区的组织人事部门会到主要高校进行人才政策的集中宣讲,但是今年受疫情影响,这些活动难以组织起来。在政策宣讲走不出去的情况下,当地政府部门可以反向思维,把大学生请回来,在家门口现身说法,为他们宣讲人才政策并答疑解惑,赢取他们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心。
和一些地区收取高额的隔离费不同,山西省等地明令要求对返乡大学生免费集中隔离。一方面,这将大大缓解大学生的返乡负担,使他们愿意返乡并接受隔离。另一方面,这也是花小钱办大事,以真心诚意换取大学生的“回头看”,尽可能争取更多大学生了解家乡并愿意回报家乡。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地区也在积极创新隔离政策,为返乡大学生提供更加温馨周到的防疫隔离服务,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一些地区“防贼”一样地面对返乡大学生不同,这些有温度的周到服务,可以让返乡大学生改变其对家乡的态度和看法,更愿意考虑在本地创业就业。
比如,合肥市政府提出所有人都可以“光明正大地来”,来到的都是客人,返乡的都是亲人。与此同时,合肥市政府还要求关口前移,做好隔离服务,推动当地各级部门把隔离点打造成为招商点、招才点和招工点。
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解决两难多难问题,是对各级政府行政能力的考验。
返乡大学生是送上门的优秀人才,如果不抓住契机争取吸引,那么就白白浪费了疫情防控提供的难得机遇。希望更多地区的政府部门可以认识到做好大学生返乡工作的重要意义,转变工作思路并创新政策措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隔离服务,并做好政策宣传和人才吸引工作。